2016年3月3日 星期四

第十八章 你絕對可以跟類固醇說再見


固醇類化合物簡介

固醇這種物質有其獨特的化學結構,這種結構的化學物質在動植物體內都扮演著維持生命力的重要作用,其含量雖低,但作用力卻很大,其中有很多種類被稱為荷爾蒙(Hormone,中國學界稱之為激素),人類已經從各種生物,包括動植物及真菌等體內分離出數百種不同化學分子結構的固醇類化合物。

 

膽固醇是人體中最重要的固醇類化合物,膽固醇的前身及代謝物(代謝物有可能是好的,並非指廢棄物),在人體的生理上扮演重要角色。在血液中,它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是負責運送蛋白質。膽固醇若過高,會導致各種疾病,尤其是動脈硬化。人體內的固醇類荷爾蒙如雌性、雄性荷爾蒙、糖皮質素等的前身都是膽固醇。



 

常見的固醇類化合物

同化荷爾蒙:

可強化肌肉及骨骼之生長發育,它可以自然生成,也可以人工合成製造,運動員用來增強肌力的禁藥,就是一種人工合成荷爾蒙,使用後肌肉發達,爆發力強迭創佳績,但停用後,肌肉組織就會迅速萎縮鬆垮。

 

腎上腺皮質荷爾蒙即腎上腺皮質素,可分兩大類:

糖皮質荷爾蒙-可調節新陳代謝及免疫系統。科學家以可大量取得的植物固醇類化合物為母體,加入各種支鍵給予強化,成為比人體天然糖皮質荷爾蒙,效果更強數百倍的人工合成類固醇。一般人所指稱的「美國仙丹」類固醇就屬此範圍。「類」字有模仿合成的意涵。

 

礦物皮質荷爾蒙-協助維持血液量及控制腎臟排出電解質。

 

性荷爾蒙:

雄性雌性荷爾蒙都可強化第二性徵。男女幼年時,體內性荷爾蒙差異不大,但到了青春期,性荷爾蒙就大量分泌,在女性就促成乳房卵巢發育及月經等變化。

 

植物固醇:

含固醇類化合物是許多植物之所以有藥效的原因之一。人參皂苷即屬於固醇類化合物。
類固醇藥物的由來與適應症


正常人的腎上腺皮質,每天都會分泌一定量的固醇荷爾蒙,來維持體內正常的生理運作,如調節血醣、蛋白質、脂肪及電解質的代謝,它是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重要荷爾蒙。「類」字在中文代表了類似,但不是真的。因此,類固醇的直接意涵就是:以人工合成方式,模仿製造出腎上腺皮質荷爾蒙,其藥效比人體內原來就有的天然荷爾蒙要強上數百倍。



西醫師認可的類固醇藥物適應症

l  內分泌失常:原發性或次發性腎上腺功能不全
急性腎上腺功能不全
先天性腎上腺增殖,非化膿性甲狀腺炎,與癌症有關之高血鈣症

 

l  風濕性疾病:

關節僵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急性或亞急性黏液囊炎(bursitis)、急性非特異性腱鞘炎(tenosynovitis)、乾癬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急性痛風性關節炎與肱上髁炎(epicondylitis)

 

l  膠原疾病(collagen disorders)

全身紅斑性狼瘡、急性風濕性心臟炎或全身性皮肌炎(dermatomyositispolymyositis)等。

 

l  皮膚疾病:

天疱瘡、嚴重的多形性紅斑、剝落性皮膚炎、疱疹樣大泡皮膚炎(bullous dematitis herpetiformis)、嚴重的乾癬、蕈狀肉芽腫(mycosis fungoides)、血管性水腫、蕁麻疹、嚴重脂漏性皮膚炎、接觸性或異位性皮膚炎。

 

l  過敏:

傳統療法無法控制的嚴重過敏情形,如血清病、藥物引起的過敏等。注射劑型可用於控制輸血所引起的蕁麻疹。

 

l  眼部疾病:

眼部的嚴重急慢性過敏與發炎,如過敏性結膜炎、角膜炎、過敏性角膜邊緣潰瘍、眼部帶狀庖疹、虹膜炎、虹膜睫狀體炎、擴散性後葡萄膜炎(diffuse posterior uveitis)及脈絡膜炎、脈絡膜視網膜炎、視神經炎、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 ophthalmia)等。

 

l  呼吸道疾病:

類肉瘤病(sarcoidosis)、支氣管痙攣、鈹毒症(berylliosis)、吸入性肺炎、過敏性鼻炎等。

 

l  血液疾病:

成人的次發性血小板過低症、原發性血小板過低性紫斑症、紅血球母細胞缺乏症(erythroblastopenia, RBC anemia)、先天性發育不全性貧血(hypoplastic anemia)與自體免疫性溶血性貧血。


 

長期使用類固醇的副作用
類固醇藥物若長期使用,副作用就難以避免,其副作用有如下各項,包括:

l  抵抗力降低:

因為類固醇會同時抑制「好」或「壞」的花生烯酸合成,使得PGE1PGE2都同步降低,在達到消炎的效果的同時,也降低了免疫反應,使發燒症狀不明顯,也會降低對感染的抵抗力,遮蔽了嚴重的感染危機,造成誤判病情已改善,其實卻更加嚴重。

 

l  脂肪分布的改變:

類固醇會導致代謝改變,使脂肪分布由四肢聚集至軀體,造成臉部、肩膀或腹部脂肪堆積,也就是「月亮臉、水牛肩」。

 

l  骨質疏鬆、肌肉無力,類固醇也是股骨壞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l  皮膚變薄、容易皮下瘀血。

l  高血壓、高血糖。

l  其他如腸胃道不適、粉刺、月經週期改變等,兒童長期使用類固醇會造成生長遲滯。

l  有可能會食慾增加,精神亢奮、躁動或是失眠。



濫用類固醇引發「醫源性免疫失調」


每一口吸入肺臟的空氣中,都充斥著數不清對人體有害的病毒、黴菌、細菌。這些微生物是否引發疾病,與人體的抵抗力有重大關係。


致病性病毒一旦進入人體,人體就啟動防禦機制,白血球開始作戰,這時人會產生一些不舒服的症狀,如發燒、肌肉酸痛、喉嚨痛等。經過34天,病毒被打敗了,淋巴球也產生了對抗這種病毒的抗體,下一次此病毒若再來偷襲,就不必動用到白血球參加作戰,上次戰爭所產生的抗體,就可以把病毒中和(殺死)掉。這就是免疫力。


人類一生中會遭受到無數次的病毒感染,絕大部分都是可以自癒的(Self limited),讓白血球有機會跟病毒作戰,白血球會越戰越勇,對抗病毒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好。


台灣由於診所遍布各地,看病方便,又有健保給付,民眾只要一感冒發燒,就火速去看醫生,要求趕快退燒,醫師要是不幫他立刻退燒,就責怪醫師醫術不佳,換家看。逼得醫師只好下猛藥,使用類固醇。


類固醇因為效果太好,讓人誤以為可藥到病除,因此被稱為「美國仙丹」。事實上,普通感冒發燒,類固醇如果用下去,就等於對白血球下了繳械令,叫它不必再抵抗殺敵了,不打仗就不會有發燒不舒服的反應,當然也就無從製造出抗體。


如果類固醇用得太頻繁,白血球形成養尊處優的壞習慣,懶得打仗,不常操兵不會打仗,當然也不會產生抗體,自癒能力就完全喪失了。


類固醇更常被用在過敏性疾病上,如異位性皮膚炎、氣喘、蕁麻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以及各種自體免疫疾病。類固醇使用的時機與劑量如果恰當,經常可以救命;但是,如果用得過於浮濫,例如拿來作為感冒退燒及感冒抗發炎之用,那就太超過了。

人體能發燒是件好事,表示白血球正在努力抵抗外敵,從而製造出抗體。類固醇用得越多,人的抵抗力就變得越差。再者,類固醇又容易使腸黏膜受損,造成腸漏症,更加重了過敏症狀,陷入惡性循環而噩夢連連。


類固醇固然可以緩解過敏的症狀,但如果使用的標準過於寬鬆,反而會陷入無法擺脫對類固醇的依賴。


免疫抑制劑
免疫抑制劑是一種生物製劑,就以治標來說,免疫抑制劑的確是罹患嚴重過敏或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的莫大福音。見過不少嚴重乾癬、類風濕等患者,經風濕免疫科醫師給予過免疫抑制劑後,病情就得到極大的改善:痛苦減輕、生活品質獲改善。


免疫抑制劑的作用,顧名思義,就是抑制或降低患者失調過強的免疫反應。有嚴重過敏或自體免疫疾病者,抽血檢查他的IgGAMED,其中任何一種均有可能過高。


長時間(例如半年)使用免疫抑制劑,他的Ig就會漸漸降低。免疫抑制劑往好的方面來說,可以全面降低患者過強的免疫反應,同時它不像類固醇那樣,會引起許多副作用,如糖尿病、高血壓、青光眼。但它也有一個令人無法忽視的壞處,就是人的免疫反應被強制的全面壓抑下來後,有些人會對一些微生物的感染失去抵抗力。例如較容易感染到結核菌,在使用免疫抑制劑之前,醫師都會先向患者說明其利弊,並提醒患者遠離可能的感染源。


免疫抑制劑如果持續使用,在使用期間常可以維持沒有令人不適症狀,是治標的有效藥物,但往往一停藥就回到原點,甚至反彈,一發不可收拾。


更有效的類固醇的替代療法


現在的西醫師們對於不用類固醇可以治好嚴重的過敏、自體免疫患者這種說法,一定會感到無法置信,不易理解,那是很自然合理的現象。


筆者在本書並非是要故意挑戰其他醫師的權威,而是以一種分享的心情,將個人多年來的臨床治療此類患者之心得作一說明,並且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盼能對免疫失調所引發的諸多疾病的治療,貢獻一份心力。


免疫失調疾病,如果能在未發病之前就能攝取優質油脂,調整到最佳的Omega-6Omega-3必需脂肪酸比例,後續的疾病往往是可以避開的。


根據個人有限經驗,就算已經發病了一段時間,如果能在第一個月,每天給予最大劑量的OMEGA-369植物油(每公斤體重1c.c.),多醣體及抗氧化山酮素,其效果往往可以比類固醇,免疫抑制劑的效果更快更好又安全,不妨一試。


就算已經在服用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患者,還是可以同步實施以調整體質為目的的新五行細胞療法一段時間後,再行類固醇藥物的逐步減量。


類固醇藥物不可立即停用,而是得到主治醫師的許可後逐步減量。因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後,患者本身的腎上腺已受到抑制,無法分泌固醇類荷爾蒙。斷然停用類固醇會引發固醇荷爾蒙缺乏的症狀,甚至會有生命危險。


類固醇藥物只能緩和的減量(Tappering)如每天4顆減為3顆,每天一顆減為半顆等等。視個人疾病健康情況緩緩減量,並密切注意身體的變化。


經由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而使其自體免疫疾病受到良好症狀控制的患者,想服用任何含多醣體及抗氧化成份的健康食品時,均應密切注意其食用安全劑量。應由極小劑量開始。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王群光自然診所官網)

第十九章 拆穿EPA DHA的謊言



1.
人體可以不必攝取飽和脂肪酸
現行營養學教科書常談論人要攝取多少比例的飽和脂肪酸才足夠,其實這議題是錯誤的,因為飽和脂肪酸並非必需脂肪酸,就算完全不攝取,人體也會視生理需要,利用多元不飽和脂肪酸來合成飽和脂肪酸,如果直接攝取椰子油或動物的飽和脂肪酸,反而很容易引起飽和脂肪酸過量。

Omega-3及Omega-6多元不飽和脂肪酸都是必需脂肪酸,也被稱為維他命F。所謂必需,就是不可缺少的意思。人可以不攝取「非必需」飽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但卻不可缺少「必需」脂肪酸。萬一缺少了,健康就會出問題。
Omega-6及Omega-3的比例,被認為維持在1:1才是最佳比例。

第十七章 媽媽如何不生出過敏兒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王群光自然診所官網)

王群光自然診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1號10樓
諮詢電話:886-2-23671086
LINE ID:0919730053
                                                                                                                         Wechat ID: a0919730053    
       台灣地區新生兒30%有過敏體質,這些寶寶較其他寶寶日後更易罹患異位性皮膚炎、過敏性鼻炎、過敏性結膜炎、慢性蕁麻疹,或其他皮膚、呼吸、消化、生殖、神經系統等疾病。
醫學界以往對嬰幼兒的過敏體質或異位性皮膚炎,都認為原因不明,或是認為主要來自遺傳
「遺傳」並非形成過敏寶寶的主要原因,但不可否認的,遺傳也是造成易敏體質的可能因素之一。研究發現,若父母當中有一人具有過敏體質,則生下來的小孩有四分之一的機率成為過敏兒,若母系是過敏體質則其機率更會增加。若父母兩者皆有過敏體質,生下來的小孩子達三分之二以上的過敏機率。因此患有過敏的父母,幾乎是束手無策消極的面對自己的寶寶也有過敏體質。
但是根據近年之醫學研究,胎兒在子宮中受到來自母體免疫球蛋白(IgG)及過敏原的持續刺激,才是嬰幼兒過敏體質的重要成因。這些先天過敏的因素,其實可以透過母親在懷孕期間避免攝取高過敏原食物,以及服用益生菌等方式得到改善
過敏體質或異位性皮膚炎,固然跟父母親之體質有所關聯,但並非像血友病或色盲等,完全由基因決定。除了由IgE引發的過敏是由遺傳因子決定外,由IgG引起的慢性過敏,大部份則是由於腸漏症,是可以預防的。
俗話說,一個人吃,兩個人補,指的就是懷孕母親吃下好的、有營養、有益的食物,可使母親及胎兒同時受益。同樣的道理,如果母親吃下會引起母體過敏反應的食物,免疫球蛋白IgG及過敏原持續不斷的透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也會使胎兒受害。
如果從卵受精著床開始,胚胎就浸潤在不友善的環境中,等到胎兒的免疫系統發展成熟後,還要對抗來自母親血液中的食物過敏原,胎兒在子宮中自然會逐漸形成過敏體質。
尖端兒科、免疫學及婦產科學術界普遍認同這項研究發現:並非敏爸敏媽就一定會生出過敏兒!
反觀國內醫界間的整合交流尚不充份,在臨床醫學上,各科仍然沿襲舊有的思維在運作,各自為政,並未充份運用最先進的醫學研究成果做為保護孕婦與寶寶的防敏措施,國內「預防醫學」觀念也尚未成熟,因此造成過敏疾病擴大,不當的醫療方式仍繼續沿用。
孕婦及胎兒就傳統的專科分業來看,分屬於婦產科醫師與小兒科醫師,並未切合實際需要的進行整合。
在母親子宮中的新生命稱為胎兒,由婦產科負責;母親分娩將胎兒生出,剪斷臍帶後的新生兒,才歸小兒科醫師照護。
婦產科醫師對孕婦的照顧,傳統上都是侷限在母子平安、分娩順利、產後無併發症的範圍內。即使所謂較先進的做法,頂多是跟基因醫學部門合作,作胎兒遺傳疾病的檢測,如海洋性貧血、脊髓肌肉萎縮症(SMA)、血友病等遺傳疾病當作篩選對象。
就「孕婦如何避免生下過敏兒」而言,目前為止,婦產科醫師的答案都是「不知道」、「沒有資訊」或是「嬰兒過敏是小兒科的事」。
小兒科接收的是一個已經有9個月齡的新生命,然而過去9個月來的孕育期,胎兒階段的健康情形一直都不是小兒科醫師的責任範圍,所謂的新生兒健康體檢,小兒科醫師只負責針對新生兒出生現況來作評估。
這種被動式的檢測,眼睜睜看著新生兒的過敏體質在母親的肚子裡胎兒期形成,套用一句俗話:木已成舟,生米已經煮成熟飯了!
寶寶體質失控在先,出生後再鼓催母親注意防敏飲食並親自授乳,來加以彌補胎兒期的損害,事實上如亡羊補牢,雖仍可發揮部分效果,但是寶寶仍會變得比較容易有過敏疾病發生,比較容易生病和感染。
何不由胎兒期就開始做防範措施呢?這是功能性醫學所要努力的目標。
母親與寶寶之間,存在著感情互動的親密,也存在著健康互動的親密,母親防敏的措施做得愈周全,寶寶就能得到多一分防護力。以實際個案作說明,更能清楚了解這份休戚與共的關係:
一位32歲母親,嬰兒3個月大,雖餵食母乳,但嬰兒有異位性皮膚炎來求診,尋求為嬰兒做過敏原檢測。
嬰兒才三個月大,有上下肢屈部之異位性皮膚炎,只吃母乳,營養全部來自母親,因此,需要接受檢測的不是嬰兒,而是母親
母親在懷孕時,天天喝大量牛奶,猜測嬰兒可能對牛奶過敏,果不其然,母親抽血檢驗顯示出對牛奶重度過敏。於是請母親立即停喝牛乳及各種乳製品,改喝豆漿、米漿,各種食物都要採取輪替攝取法。除母親採用新五行細胞療法,嬰兒也服用腸黏膜修補劑及每公斤體重0.5c.c.紫蘇油。
不出二星期,嬰兒異位性皮膚炎就改善,一個月後症狀都消除,母親四個月後再抽血檢測IgG,對牛奶重度過敏的IgG 已消失了。
目前僅有少數婦產科醫師對孕婦作低敏原食物及食物輪替攝取法的宣傳衛教,對於積極的防敏優生學,貢獻效果仍顯薄弱。
若婦產科與小兒科能進行專業整合,孕婦與寶寶才能得到及時有效的幫助,新生兒的過敏機率與情形也才能逐漸降低。未來人口的健康品質、社會醫療負擔的情形才能獲得改善。
許多孕婦會注重胎教,不外乎保持好心情、好環境、聽音樂等,殊不知最重要的胎教除了情緒和營養外,也要注重母親飲食應減低過敏原的刺激,避免寶寶成為過敏兒
由於小兒科醫師或婦產科醫師對於護胎防敏,尚無專業整合之協助,現階段身為準媽媽的孕婦最好能先自立自強,靠自己努力維護寶寶健康。
胎兒在母體子宮中的這9個月,是預防新生兒成為過敏兒的關鍵期,如果這9個月的黃金期,成為空窗期或黑暗期,那就太可惜了。
從事自然醫學者有兩大信條,第一信條是「do no harm」不造成傷害,第二信條是「Food is your best medicine」食物是您的最好藥物。
Do no harm原則應用在胎兒保護是再適當不過了,更貼切的說,就是讓胎兒在子宮中不要受到母體IgG及母體血液中食物過敏原的傷害,否則在胎兒期受到過多過敏原的刺激,等出生後再來彌補,往往是大費周章,事倍功半了。
Food is your best medicine原則可應用在孕婦飲食,只要先做慢性食物過敏原IgG檢測,根據檢測結果,停止食用易引起過敏的食物,再採用食物輪替攝取法來作三餐飲食之調配,就可以讓子宮中的胎兒安全又營養的健全發展、誕生,成為健康寶寶,過敏兒的發生率與過敏嚴重程度將可大幅降低。
預防生下過敏兒的重要方法
婦女在懷孕前六個月,先抽血檢測IgG食物抗體。對於有重度抗體的食物,停食六個月,中度的停食三個月,之後再採用4天輪替食用一次的方法。
不但主食要輪替,水果蔬菜也要輪替。例如一周內,每天吃不同水果,應該是不難辦到的事。輪替攝取食物,不但可以避開IgG食物抗體累積的風險,也可以得到更均衡的營養來源。
舉例來說:鳳梨這水果也是常見易引發抗體的食物,曾發現某個調理班老師因為認為鳳梨含有很多酵素,強調學員每天一定要吃鳳梨,結果檢測全班有1/3學員對鳳梨有重度抗體。
人對食物都有慣性攝食的習慣,喜歡吃的常常吃,不喜歡的從來不碰,為了小寶寶的健康與未來,應強迫自己作食物日記,調整習慣,別無他途。
每餐都把食物內容輸入電腦或用書面記錄,去市場買菜時也要根據食物日記來買。
儘量不要吃加工食品、罐頭食品,以肉眼仍可認出食物原貌者為佳。
有實驗發現微波後的食物及水,不利動物及植物成長。
不可吃到反式脂肪,烹調不可用煎炸,Omega-6高油脂儘量少,避免成為Omega-6炎症體質。
每日至少服用15c.c.冷榨OMEGA-369植物油,烹調全採用Omega-9含量高達82%的苦茶油,Omega-9油不會像Omega-6那樣會增加組織的炎症反應。
若已有較嚴重腸漏症(IgG食物抗體有一種為重度者),則有必要啟動細胞療法至少3個月。
在懷孕期間,OMEGA-369植物油應維持至少每日15c.c.,另加抗氧化。
胺基酸方面則維持每日一包含L-Glutamine及益生菌的腸黏膜修補劑。
綜合維他命及微量元素製劑每日一粒。
如此一來,所需的細胞原料全都可以得到適當的補充及平衡。
註:
婦女缺鐵性貧血,經3個月細胞療法調理,平均可提升2~3mg/dl的血紅素。
細胞療法4個月,CRP可降到最低點。
新生嬰兒以餵母乳為唯一選擇,餔乳期間,母親飲食原則與前述相同。
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孩童,最主要的症狀是皮膚癢,因為癢而時常搔抓,以致皮膚上呈現很多抓痕,時間久了形成皮膚增厚苔癬化、濕疹化,有時表皮破損後會繼發細菌感染,如毛囊炎、膿痂疹或蜂窩組織炎。
每個孩子異位性皮膚炎的程度不同,最根本的治療之道是抽血檢測IgG及IgE,把急、慢性過敏原都找出來,再盡量隔離環境中或食物過敏原,就可以大幅改善。
如實際案例為5歲男童,四肢異位性皮膚炎,並有皮膚增厚苔癬化,左眼長期結膜炎,無法坐定,於小房間內惶恐煩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有過動傾向。
他在2歲時曾在某醫學中心抽血測IgE,證實對螨及塵螨過敏,當時沒有檢測IgG,也未做飲食控制。因不周全的檢驗,以及未及時做正確有效之診治,使病情延誤了三年。
補做抽血檢測IgG,發現該孩童呈現對蛋、奶及小麥過敏,停止食用這幾項過敏食物,再經新五行細胞療法調理。
看似難纏的異位性皮膚炎,其實需要的都是正確的診斷以及避免關鍵誘因,即可大大提升生活品質,孩子無需白白受苦。
成人或兒童應遵循的原則皆相同,在這段過渡期間的生活起居,要多加注意以下幾點共通事項:
(一)飲食方面
多食用新鮮蔬果,少吃零食、含糖飲料等,以避開加工食品中的各種過敏原。
(二)減少居住環境過敏原
1.地毯、榻榻米、草蓆、布質窗簾較易滋生塵螨或黴菌,應改為磁磚地板或百葉窗。
2.牆壁注意不要有水漬、壁癌、水泥剝落。
3.家中角落不堆積雜物,勿過多盆栽植物。
4.不買絨毛玩具。
5.定期使用吸塵器,吸塵後馬上清理集塵袋,集塵袋清洗後要烘乾,紙質集塵袋不要累積太滿才丟棄;不用掃帚、雞毛撣子,以免灰塵飛揚。拖地不要太溼,盡快抹乾,拖把要經常清洗晒乾,抹布也要常換新,定期煮過或日曬。
6.貓、狗等有毛寵物身上都有螨,貓狗的毛屑或唾液也是重要過敏原,因此應避免養有毛寵物。
7.家中不要過度裝潢,要使用不含福馬林的環保建材,施工時不使用有揮發性的強力膠,改用無揮發物的樹脂,裝潢後不立刻住進。
8.許多香精、氣味是過敏原,因此不噴灑清香劑、不點蚊香、不噴殺蟲劑、不點香燭、香精,大人勿使用香水及香味濃烈的化妝品。
9.煙霧也常引致過敏,廚房抽油煙機要使用有強力馬達的,烹調時少用燒烤、油炸,不焚香、燒紙錢等。
10.電扇扇葉、冷氣機的隔塵網,都容易累積灰塵,要注意清洗,捕蚊燈的蚊蟲屍體要常清除。
11.使用除濕機,室內溼度保持在50~60%。
12.通風良好,空氣對流,以免CO2及CO濃度過高。
13.勿在室內吸香菸。
(三)衣物選擇與清洗
1.貼身衣物以純棉為首選,不染色最佳,寬鬆、透氣;不要穿毛料衣物、動物皮草、綢緞、尼龍、貼亮片的鮮豔服飾。新買衣服要洗過再穿。
2.每個人有自己專用毛巾、浴巾,常烘乾和日曬。
3.經常換洗衣物、床單、枕頭套,異位性皮膚炎者用品要單獨清洗。
(四)兒童生活的照顧技巧
1.不留長指甲,剪指甲後用細紋銼刀小心將剪口磨平,嬰兒可戴上棉布手套。兒童晚上若會不由自主抓癢,造成傷痕累累,也可戴上棉布手套睡覺。
2.不要給兒童太多精神上的壓力。
3.沐浴時水溫適中不要過高;勿過度泡澡、泡溫泉、不上公共浴池、游泳池。
4.選用純天然清潔產品,如深棕色有天然果香的無患子沐浴洗髮乳,不用含有香料色素的化學沐浴乳、乳液、洗髮精。
5.皮膚可擦無香精、無色素的天然潤膚膏。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王群光自然診所官網)

第十六章 過敏及免疫失調4R贏的策略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王群光自然診所官網)

王群光自然診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1號10樓
諮詢電話:886-2-23671086
LINE ID:0919730053
 Wechat ID: a0919730053

得到過敏及免疫失調疾病的患者,如果想擺脫反覆發作的過敏疾病並且不想長期依賴抗組織胺、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則可採取下4R贏的策略。
R是四個英文字的第一個字母,分別為Routine(常規)、Reject(拒絕)、Rotate(輪替)、Replace(替代)。

常規抽血檢測90種食物的IgG抗體,如果能找到何種食物有重度或中度抗體者,則只要拒食該食物,延遲性食物過敏情形可望大幅改善。
要是找不到IgG抗體高的食物,而IgE總量高的話,表示免疫失調之致敏物質入口可能是來自呼吸道。
如果IgG食物抗體及IgE抗體總量都同時正常的話,則欠缺Omega-3,也就是Omega-6/Omega-3必需脂肪酸攝取失衡的可性較大。這類患者往往對Omega-3紫蘇油會有戲劇化的改善效果。

對於IgG食物抗體報告中顯示有重度抗體者,必須完全停食該含有該食物成份的加工品6個月,有中度抗體者停吃3個月,禁食期滿仍可食用,但必須採用4天才輪吃一次的頻率。
停食該有IgG重度抗體的食物6個月後,大部份患者的IgG抗體都會降到正常水平。
對於有IgG抗體的食物必須輪替食用,間隔越長越佳,至少必須維持4天才吃一次。若各種食物,包括主食、肉、魚、蔬菜、水果,如果都能採用輪替食用主義,一來可避免吃下同樣食物的蛋白質,持續不斷的進入人體,刺激淋巴球製造IgG抗體,二來可以吃到更多樣化的營養素。
用好油替代換代壞油,用好的細胞原料取代原本不佳的原料,依新五行細胞療法的原理,審慎改變飲食習慣,包括:
每天攝取至少15c.c.OMEGA-369植物油,人每天所需油脂,需佔其熱量來源的2030%,可見油及不可見油之總需要量每天每公斤體重約1c.c.60公斤者60c.c.)若當天只吃含油量極低之蔬菜、水果、白米飯,之攝取量可增加到60c.c.60公斤成人)。
以上4R贏的策略為作者所使用之自然療法處方。

個案:不肯停食高IgG抗體食物的後果
一位經常臉上長痘,腹脹、經痛的40歲女性,血液檢測IgG證明對蛋有重度抗體。把報告寄給她並電話詳細說明。
她未再回診。一年後,她再度來看診,主訴全身起疹子,奇癢無比,追問她一年來的飲食狀況,原來她持續吃蛋,每天至少兩粒,她的說詞是因為她是素食者,蛋是主要蛋白質來源,不可能不吃蛋。
另外她也對油脂有恐懼,平時儘量不吃到油。對此患者,我給予下列衛教說明與建議。
至於誘發延遲性過敏(IgG)的食物,因為通常都是他很喜歡吃的,並且是不吃會不舒服的食物,要斷然不吃確是比較困難做到的。
只要肯吃西藥,其實要解除症狀並不難,但必須一輩子依賴藥物。

三大營養素的熱量值

以每人每天每公斤體重所需的熱量為2545大卡/kg多寡視活動量而定,60公斤者取其中間值30大卡/kg,此人每天所需的熱量為60×30大卡=1,800大卡。此1,800大卡熱量的30%540大卡。540大卡熱量相當60公克油脂(540大卡÷9大卡=60公克)是60公斤成人每天所需要的油脂(包括可見油及不可見油)共60公克。
經過深入晤談,曉以大義,在其先生的支持監督下,她終於跟蛋絕交。
採用全套細胞療法不到兩星期,所有的皮膚癢症狀都解除,之後經痛也消失此女士原先對於4R策略只執行了第一個R,怎麼可能有效呢?策略再好,也必須被徹底執行才會有用。
我診斷治療這類慢性食物抗體引發過敏的患者,已累積了豐富的臨床經驗,發現要改變人的慣性飲食方式真的非常困難。往往需經由衛教人員不斷的施以衛教說明、勸導並長期追蹤提醒,才有可能改變。
只要患者能持之以恆的改善飲食習慣內容,及補充Omega-3等細胞更新成長所需元素,並拒絕各種壞脂肪,過敏其實是可以不藥而癒的。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王群光自然診所官網)

第十五章 多醣體缺乏導致免疫功能失調疾病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王群光自然診所官網)

王群光自然診所: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71號10樓
諮詢電話:886-2-23671086
LINE ID:0919730053
 Wechat ID: a0919730053
何謂完整醣分子?

生物體之間會彼此溝通,其溝通的方式各有不同。舉凡聲音(語言)、肢體動作、眼神、表情、肢體接觸、超音波(蝙蝠)、震動波、人可見光(螢火蟲)、人不可見光、顏色、化學物質(味道、費洛蒙、香水),都有可能成為生物之習慣性或基因設定的溝通工具與方式。並非人類、動物、昆蟲等大型生物才會彼此溝通,各種微小生物,如草履蟲、細菌、病毒也各有其溝通之道;就連植物也會彼此溝通,只是我們還未瞭解而已,這就是「訊號傳遞」。

人體有60兆的細胞,細胞之間也必須透過良好的溝通,才能行使和諧性與協調性的行動。人體細胞之間到底如何進行溝通?科學家一直無法瞭解,直到醣分子的功能被發現,才解開了謎題。原來,在人體免疫系統的運作上,醣分子有如同電信局的功能,扮演了“傳遞訊號”的關鍵性角色

醣分子位於細胞外,好像天線一般,發出不同的訊號,可以互通聲息而協調運作,表現出許多複雜又完美的功能。例如,消化道的腸黏膜細胞會選擇哪些分子該放行,吸收入身體中?哪些食物該被拒絕,將之排到體外?哪些細胞需整裝去攻擊破壞外來病毒、癌細胞?哪些細胞需要特殊營養?哪些細胞已經老化,需要適時被移除更新?許多浸潤在醣科學領域的專家,宣稱醣分子功能是人類醫學史上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其重要性不亞於用顯微鏡發現了細菌。





「醣」是細胞與外界溝通的橋樑,它可以把訊息傳遞出去,也可以把外界的訊息接收到細胞裡。左圖是一個細胞,表面上有很多突出物,突出物的結構分兩部分,靠近細胞本體的部分是蛋白質,銜接在蛋白質上的則是「醣」。

人體細胞很小,只有10100μm10-6m)要用顯微鏡才看得到,病毒更小,只有10100nm1nm10-9m),但是它們所採用的溝通工具竟然都是一樣的,都是醣蛋白;也就是說,病毒與人體細胞間所用的“手機”訊號是可以互通的,同一個基地台的,兩者之間一直在進行爾虞我詐的生存死亡鬥爭。

地球上存在各種生物體內的醣分子種類超過200多種。醣分子也就是我們通稱的碳水化合物。

200多種醣分子中,有8種是人體所不可或缺的,稱之為完整醣分子(Complete Glyconutrients)。它們是:

Xylose 木膠糖
Fucose 岩藻糖
Galactose 半乳糖
Glucose 葡萄糖
Mannose 甘露糖
N-acetylglucosamine 乙醯葡萄糖胺
N-acetyl galactosamine 乙醯半乳糖胺
N-acetylneuraminic acid 乙醯神經胺酸

人體利用物質來產生能量的優先順序是:碳水化合物、脂肪、最後才是蛋白質。人體所必需的8種醣分子(碳水化合物)中,只有葡萄糖是直接被利用來當作能源使用。葡萄糖經粒腺體中的能源工廠加工,通過TCA cycle生產線,生出ATP能源供細胞使用。其他7種必需醣分子則是被利用作為傳遞訊息之溝通工具。

醣分子跟必需胺基酸、脂肪酸,結合形成醣蛋白或醣脂質複合體,以不同的排列組合覆蓋在細胞表面,成為細胞的收發訊號工具。人體可利用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質來產生熱能;如果缺乏完整的醣分子,會造成細胞的收訊不良,無法接收到利用葡萄糖的指令,被認為是糖尿病的可能成因之一

我們發現臨床上有不少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經補充完整的醣分子及必需脂肪酸,再加上抗氧化植生素(phytochemical),就可以減低甚至脫離對降血糖藥物之依賴。這就是細胞分子矯正醫學的全新領域。

醣來自何處?

「醣」這種物質是由碳、氫、氧原子所構成,也就是通稱的碳水化合物,是由植物利用二氧化碳(CO2)及水(H2O)為原料,以太陽能為能源,在葉綠素中合成製造出來的,這也叫光合作用。

植物藉由光合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捕捉起來,儲存在植物體內;地球形成初期,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很高,數十億年前的植物,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都長得很巨大。大氣中二氧化碳經由植物的吸收與固碳作用,濃度逐漸降低;其所吸收固定在植物體中的碳,經由地殼變動深埋地下,成為煤碳、石油。

地球的溫度及二氧化碳降低到某個程度後,各種昆蟲、動物才陸續出現。地球人自從工業革命後,具備了深入地底探勘挖掘石油及煤的技能,把數十億年來埋藏在地底的「碳」大量開採出來,燃燒作為能源;把已被固定的二氧化碳又重新釋放回大氣中,再加上其他人工製造的溫室氣體,終於導致今日的地球暖化惡業。

人體無法像植物那樣利用陽光、空氣、水來合成碳水化合物,需百分之百仰賴植物,人是碳水化合物即醣類的消費者,而非生產者。

醣分子的消化吸收
醣以單醣或多醣形式廣泛存在於各種植物中,人只要不偏食,均衡攝取各種蔬果,並且採輪替飲食法,就不會缺乏各種醣分子。然而,腸黏膜每天都跟很多種食物接觸,腸胃道跟皮膚一樣,是對外開放的器官,而非封閉性的。會引起人皮膚過敏的食物,可能也會令腸子黏膜長蕁麻疹;腸黏膜也可能遭受病毒、細菌、黴菌感染。

人如果服用抗生素,會使某些具有抗藥性的菌株過度生長而破壞腸黏膜。絕大部分的NSAIDS(非類固醇消炎藥),都有可能令腸黏膜受傷甚至出血,類固醇對腸黏膜的傷害更是惡名昭彰,受傷腸黏膜的吸收功能受到損害,導致包括醣分子在內的各種營養成分吸收出現故障。

完整醣分子在臨床上佔有重要地位,我們發現只要同時服用含有L-Glutamine、完整醣分子、必需脂肪酸及抗氧化植生素的配方,對於胃食道逆流、腸燥症乃至各種過敏性疾病,常有戲劇化改善效果。若少了完整醣分子這配方效果就大打折扣

醣分子、胺基酸及Omega-36必需脂肪酸係細胞修護所需的原料,腸黏膜被修復後,進入良性循環,不但可以脫離藥物的控制,甚至也可以擺脫對健康食品的依賴。就好比把破損的水桶補起來,不再漏水了,桶裡的水才會漸漸滿起來。把腸漏症補起來,把各種好的營養素吸收利用,細胞慢慢的累積能量,產生培養“細胞正氣”的效果,也就是恢復健康的第一步。

完整醣分子對免疫系統的重要性

生物對病原感染之所以能有自癒的能力,是因為有免疫系統的作用。免疫系統分先天免疫及後天免疫兩部分。成功的免疫系統,就是全身與免疫功能相關的細胞協同作戰的輝煌戰果。

醣分子在免疫系統是扮演通訊器材的角色。一個國家的通訊指揮系統,如果先被敵方駭客入侵破壞,那仗就不必打了,只好敞開城門任由敵人長驅直入。

2009 H1N1流感死亡患者,有八成都是有潛在重大疾病導致免疫能力失衡者。由此可見對抗疾病時免疫系統的重要性。嚴格說來,另外兩成未被歸類為有潛在疾病者的流感死亡者,恐怕都有免疫失調的問題,才會被病毒所乘。

  1. 巨噬細胞失能導致癌症

人體的細胞依序在進行新陳代謝,在同一時間內,有的細胞死亡有的新生。人體的細胞一直遭受各種自由基的攻擊,DNA若暴露在自由基的攻擊下,就會產生排序上的突變,DNA已突變的細胞,就是不聽免疫系統指令的癌細胞。

人的免疫系統大隊中,有擔任自身組織品管的糾察隊,也就是巨噬細胞(Macrophage)。巨噬細胞的功能就是在身體各處巡邏,去尋找出已經突變的、不聽使喚的癌細胞,把它抓住,再透過細胞表面的醣蛋白或醣脂質複合體,釋放出化學訊號給“後天免疫系統”部隊,產生了干擾素,活化自然殺手細胞去殺死被鎖定的癌細胞。

如果免疫系統之間的訊號傳遞出了問題,癌細胞無法被辨認出來並且被消滅掉,任其繼續分裂長大,時間一久,就成了致命的惡性腫瘤。在免疫系統中,醣分子扮演關鍵性的角色,至於必需脂肪酸、胺基酸、礦物質、維他命等營養素,也是非常重要的支撐,可說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1. 壓抑細胞失聰引發自體免疫疾病
身體的免疫大隊成員,還有另一被稱為“壓抑細胞”的小組,他們的任務是負責關上免疫系統。如果壓抑細胞收不到白血球警察發出的訊號,沒有去通知B細胞不要再繼續製造抗體,那麻煩就大了!

助附在免疫系統各細胞外表的發報器及接收器,就是由各種不同的醣蛋白或醣脂質所組成的,就好像人所配備的電子儀器,是由一大堆IC等零件所組成的那樣。如果必需醣分子缺乏,免疫系統細胞發出的訊號,就會失真或變成亂碼。有如軍隊作戰時,電子系統被敵方癱瘓掉,萬一B細胞所接收到的資訊是不完整的,或是誤會指令,反而製造出對抗自己身體組織的抗體,那就災難臨頭了。會出現自己人打自己人的烏龍事件,這就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來由。也好比國家內部被敵方利用假情報來離間策反了,引起內戰,讓敵人坐享其成。

B細胞如果被誤導,製造出神經纖維外面的髓鞘抗體,人就會罹患多發性硬化症,有時多發性硬化症的臨床表現跟腦血管栓塞性中風很難鑑別。如果攻擊的部位是肌肉組織,就會導致肌纖維痛,或各種慢性疼痛。如果攻擊幼兒的胰島細胞,造成胰島細胞消失,體內胰島素過低,那就是幼年型或稱為第一型糖尿病。其他如紅斑性狼瘡、乾癬、類風濕關節炎、硬皮症等自體免疫疾病之成因都類似。

自體免疫疾病雖然診斷名稱很多,但原因卻只有一個,就是“免疫系統失調,自己人誤打自己人”。




 (點擊上方圖片進入王群光自然診所官網)